
2025年3月20日晚上7点,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了“开卷有益阅享经典”2025年第二期读书分享会,23级、24级全体研究生参加。

此次读书分享会由24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滕霄同学主持。首先分享的是23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郭梦同学,分享的书目是兰小欢教授的《置身事内》,这本书以中国地方政府为切入点,揭示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“有形之手”如何与市场互动。从分税制改革到土地财政,从城市化进程到债务风险,郭梦同学将带我们解读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。兰小欢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景图。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理论,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,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政策逻辑娓娓道来。
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,《置身事内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经济的钥匙。它让我们看到,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,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独特道路。正如书中所说:“生活过得好一点,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。”这不仅是作者的朴素信念,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。

第二位分享的同学是23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余瑶函同学,分享的书目是《经济学通识课》,作者是尼尔・基什特尼,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经济思想史,更是一部人类追求繁荣与公平的文明史。从亚当・斯密的“看不见的手”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,从博弈论到行为经济学,感受经济学如何塑造现代社会。
《经济学通识课》不仅是一本介绍经济学理论的书籍,更是一本引发思考的指南。它让读者认识到,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。通过学习经济学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,如贫富差距、环境问题等,并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。它以丰富的内容、独特的视角、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紧密的现实联系,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经济学的绝佳途径。
正如书中所说:“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,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”无论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初学者,还是希望拓宽知识面的普通读者,这本书都值得一读。

第三位分享的同学是24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张万豪同学,分享的书目是《21世纪再读资本论》,通过邱海平教授的解读,带我们重新理解《资本论》这部鸿篇巨著的现实意义。从剩余价值理论到资本主义矛盾,从经济危机到全球化困境,《资本论》在21世纪依然闪耀着思想光芒。
这部导读之作以独特的四维视角展开:从19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切入,梳理马克思创作《资本论》的艰辛历程;通过剖析商品、货币、资本等核心范畴,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;以三卷本的逻辑结构为脉络,系统阐释剩余价值理论、资本积累规律与经济危机学说;最终回归当代社会,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现实价值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,既保持了学术深度,又兼具通俗性,让晦涩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。
该书恰似一把钥匙,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开启了这部政治经济学巨著的思想宝藏,让我们在资本全球化的浪潮中,得以窥见资本主义运行的深层密码。

最后一位分享的同学是24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马钰煊同学分享查德・塞勒的《“错误”的行为》。这本书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“理性人”假设,通过心理账户、禀赋效应、助推策略等概念,揭示了人类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市场与社会。从股市波动到公共政策设计,行为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。
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创新,更在于其人文关怀。塞勒通过剖析人类行为偏差,提醒我们正视自身局限,在决策中保持谦逊与理性。他强调,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应是 “让生活过得更好”,而非追求抽象的理论完美。这种理念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:当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、消费主义浪潮裹挟个体选择时,行为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抵御认知偏差的工具。
书中对“公平”与“道德”的探讨,也拓展了经济学的伦理维度。塞勒通过实验证明,人们愿意牺牲部分利益维护公平,这挑战了“自利最大化”的传统假设。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接纳,使经济学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。
今天,通过四位同学的分享,我们深入学习并理解了经济学学科相关的知识。此次读书分享会为同学们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,激发了大家的阅读热情,营造了浓厚的阅读和学习氛围,大家在浓浓的书香中,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。